高考思辨作文的立意

2024-03-19 10:35:38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才有全才和专才之分。任正非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说“全才首先一定是专才,全才是从专才中成长起来的。他在某一项钻研得很透,在其他项就能理解。如果没有专才,就不可能成为全才,没有专才的‘全才’也许没有突破能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择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

  材料中首先交待人才有两种不同的分类。全才是在广阔的知识平台,多个领域才能全面发展的人才。专才是指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专门人才。接着引用任正非的一句话,陈述了全才和专才之间的关系:全才一定是专才,全才来自专才,强调专才的基础性,没有专才就没有全才,专才是成为全才的基础;同时,指出没有专长不可能成为全才,没有专才的“全才”没有突破能力,强调专才的重要性,专才可以让全才更有竞争力,更有创造突破的能力。

  综合材料,本题立意最优先的应为要重视专才,因为专才是基础,是成为全才的可能,是合成可以有所突破的基础,只有尽精微才可能致广大。其次可以立意为以专才为基础,以全才为方向,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但此立意必须专才为“先”,全才为“后”,不可本末倒置。

  写作时,开头要用简短的话概括材料的内容,然后明确自己的观点。论证过程中,如果以“术业有专攻”为中心,可以阐述专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专才让个人更加专注,更能挖掘个人专业技能的潜力;专才让知识更加精细深入,符合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需求;专才让技能更加纯熟,符合“心心在一艺,其艺必精”工匠精神的时代追求等。如果辩证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专”促“全”,偕行致远为中心,分别从专才是成为全才的基础,专才让全才更有竞争力,专才、全才共同促进时代发展等方面论证。

  立意:

  1.精一才而行天下

  2.才之所专,心之所往

  3.专才之光,照亮时代的路

  4.术业有专攻,君子需当器

  5.以“专”成“全”,更好立身

(书已出版印刷)联系微信: ZWKB9999

  【范文展示】

  社会应重视“专才”

  任正非表示,先有专才才有全才,全才是从专才中产生的,要实现跨界交流、融合创新,让领袖自然成长起来。公司要创造人才成长的土壤、宽容的环境和良好的机制,“炸开”思想,让优秀人才涌现,英雄‘倍’出。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韩寒各门功课都差,连语文都常常考不及格。如果要参加高考,他的大学梦恐怕难以实现。但是,他又的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现在是一个尊重人才,尊重“全才”的社会,从高考的“32”到“3小综合”,再到“3大综合”,我们就可以看出社会对“全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们的决策者们在要求“全才”的同时也该注重一下“专才”。毕竟,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点,也都有他自己的缺憾。我们不能奢求每个人都成为“全才”,我们应该更注重那些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有独特才能、有所建树的人。被称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当年数学成绩不及格,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他在中国的文学、文化史上都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如散文《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诗文评论《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铁一般的事实说明:“专才”不仅是人才,更是大大的人才。

  再让我们来听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青年找到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向他诉苦:“我将我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我所热爱的文学、科学和音乐上,但是,我却仍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大科学家听完后,并没有说什么,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一面凸透镜,将目光汇聚到一点,照在一张纸上,不一会儿,纸便呼呼地燃了起来。“像这面凸透镜一样,将你所有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将所有的精力集中到一点,然后,你才能成功,这难道不是成功的启示吗?所以,“专才”不应当被看做是墙角丢弃的砖瓦,他们有独特的价值,也能为社会做巨大的贡献。在一个足球队中,前锋、前卫、中场、后卫、守门员,每个人的分工那样明确,这正是切合了每一个球员的特点。让每个球员都有施展才华的领地,才能发挥团队的最大力量。如果我们要求每一个球员都能满场跑,那显然是不现实的,那样的球队只会成为一盘散沙。很多有成就的人,也并不都是人们所想像的“全才”,更多的是有独特才能的“专才”。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理论物理方面没人能及,但他对实验物理却不通。这位“专才中的专才”,在20世纪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最光辉的一笔,比更多所谓的“全才”更加出色,更有成就:正是这些“专才”,在他们独特的领域里做出的巨大贡献,才凝聚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不断推动社会前进。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依然不能抛弃“专才”,不能扼杀爱因斯坦式的人物。韩寒现象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反思的机会。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除了“3综合”外还可以设置多样的加试科目,除了全国性的学科竞赛外,还可以用别的手段多发掘那些有特长的“专才”,让莘莘学子们都能一展他们的才华和抱负,为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我不愿再昕到文人士子怀才不遇的悲吟,我也不愿再看到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因此,我呼吁:社会应重视“专才”!

  要专才不要全才

  不敢苟同任正非的话。

  举个例子,在一间房子装修的时候,漆工干了木工的活,这就如同王子和灰姑娘过上了幸福生活一样,基本等同于童话。在现实生活中,术业有专攻,瓦工就是瓦工,木工就是木工,谁也不能替谁干活,否则,那是要出问题的。

  扪心自问,你是住木工建的房子还是瓦工建的?是坐瓦工做的板凳还是木工做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专业化让人更放心。

  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越来越强,即便在同一个专业内,也会因细微差别分成不同的种类。以上面材料为例,同样是漆工,刷涂料和上漆的有天壤之别,让刷涂料的给你家的家具上漆,基本算是惨不忍睹。一件家具无所谓,最多影响视觉罢了,但如果让给大人看病的大夫坐在儿童门诊里,让开小车的去开大车,那可是要命的。

  在工作中,在严格的工艺流程里面,一个人应该做的是对自己的工作范围严格把关负责,对自己的专业技能精益求精。如果漆工发现船体有漏洞,及时上报,让船主找木工解决,这就可以了,也是最好的方案。如果私自作主,顺手补上,看似做了一件好事,可能最后的结果是害了一船的人。这就是专业化的重要性,他是质量的保证。任正非所说的突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任何一项技艺,都是艺无止境的,行业之间突破得多,那就是赵本山的手机,学杂了。样样都通,样样不精。

  这个世界上没有“全才”,把下面的“王”字拿掉,一个人能成为人才就不错了。既然只是人才,那就干好自己本职工作内的事,对于非专业的东西,你可以提意见,但千万不要“多此一举”,“顺手牵羊”,要知道,你远没有专业人士做的好,还要知道,可能因为你的不专业,让更多的人为此付出血的代价!

  要专才不要全才,一个学中医的内科医生,你要思考的是,结合每天的病例,临床实践,锻炼出高超的医疗技术。今天坐内科,明天做外科,后天是五官科,这样的医生,这样的全才,我们不要。

  精一才而行天下

  《师说》有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即强调技能学术各有研究方向,学问技艺各有专长。正如华为掌舵人任正非所言,专才是干事之基,专才是成功之本。唯有专才,才可成就更加卓越的自我,才能更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青年找到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向他诉苦:“我将我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我所热爱的文学、科学和音乐上,但是,我却仍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大科学家听完后,默默地从口袋掏出一面凸透镜,将日光汇聚到一点照在纸上,不一会儿,纸便呼呼地燃了起来。青年顿悟,只有像这面凸透镜一样,将你所有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才能成功,这便是专才的价值。

  专才让知识更加精细深入,符合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需求。现在科学技术正向着“高、精、尖”发展,科学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日益精深。业之精者,时之楷模。屠呦呦是专才,一生深入钻研青蒿素,用中医方法研究出抗疟药方;钟扬是专才,一生和种子打交道,将生命献给种子,只为给祖国建成一艘“种子方舟”;袁隆平是专才,一生潜心研发杂交水稻新体系,只为解决更多人的温饱问题,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分工,一个个专才,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才成就了中国这个世界上品类最全的经济综合体。

  专才让技能更加纯熟,符合“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工匠精神的时代追求。艺要精,贵在专。作为高铁研磨的“第一把手”,专才宁允展能掌握好车轮“脚踝”中0.05毫米的研磨空间,保证了京沪高铁试跑速度世界第一。专才高凤林,我国火箭发动机焊接第一人,不仅把焊接误差控制在0.16毫米之内,而且将焊接停留时间从0.1秒缩短到0.01秒。专才李明洋用了十余年的努力,执着于“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坚守着“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无数个专才的匠人,打磨着自己的技艺,也打磨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有人说“君子不器”,我却说君子不器、不专,何成国家之大器,何成工匠精神?

  于黑暗中向四周漫无目的地走,永远找不到出路,只有确认一个方向,坚定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前路,未来的前路才真正属于你。每个领域之上都有佼佼者,每个领域都有专门特长之人,是专才,在各自领域闪闪发光,让各自领域精益求精。

  类题链接

  一、高效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班会课上,同学们正就自我成才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同学引用《论语》里的名言“君子不器”来阐述当今时代需要通才,强调要成为多才多艺的人。也有同学提出“君子当器”,认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专才,呼吁大家成为有专门特长的人才。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进行立意,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君子不器,博采众技

  《论语》有云:“君子不器”。有的人认为(欲)做学问,成人才,只有(必须)对一个领域钻研入深处。而有的人认为,当今时代需要通才,样样精通,更是应该提倡。我却(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勿强行转折,慎用“却”“但是”等词)更加赞同后者,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君子不器,博采众技,正是当代青年该有的模样。

  在这个日新月异、风起云涌的时代,“不器”与“博学”,是一个人立足时代浪潮的底气,是推动一个社会转型发展,不断革新的动力,更是海纳百川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源泉。

  傅雷先生曾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上说,“做一名钢琴家需要的不仅是练习。接近大自然,走到生活中去,多读古典文学,这样才能滋养真正的艺术之花”。放到当代青年身上也是一样,君子不器,博采众技,有利于我们在融会贯通中更好地发展自己。达·芬奇不仅是一名伟大的画家,更是一名工程师,数学家。他学习各类学科,看似是蜻蜓点水,却在知识与艺术的贯通间成就了“全才”的辉煌。张衡,善术学,通五经,贯六艺,他将一名科学家的严谨运用到文学上,便成就了轰动一时的《两都赋》(《二京赋》)。对于个人,做一个“不器”而博采众技的人,可以在融会贯通中推动全面发展,给人以立足浪潮的有底气。

  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更是这样。“墨子号”震惊世界的背后,是物理学的强大支撑,也是数学的分析与计算。“天宫一号”的上天不仅是航天航空的发展成果,更涵盖到(是)生物学,计算机,天体物理的各(等多)领域的糅合与交汇(的结果)。当今社会强调的不再是专一技之长,更是呼唤着博采众技的跨学科人才!如果说社会是一棵大树,那么它的繁盛与否绝不是取决于某一个根的强大粗壮,而是取决于整个根系之间的触类旁通,共同汲取生长的养料。对于社会,做一个“不器”而博采众技的人,更是时代的主旋律的召唤。

  文明之脉的血液中,更是需要海纳百川,博采众技的新鲜血液,推动其革新。若是仅仅钻研一门学问,便难以认识到更多的创新元素,又如何能推动文化的创新与继承。贵州一个银匠村的故事让人深思,这个银匠村的古法银饰近年来日渐失传,如何挽救这宝贵的非遗技艺?村里的年轻人应用计算机知识,运用西洋元素与古法结合,创新出一批更加受年轻人喜爱的银饰品,甚至(令其)走出国门,远销海外。这便是通才的另一意义所在,有时广博的学习更是推动传统文化转型的强有力的动力。对于传统的文化文明(而言),做一个“不器”而博采众技的人,有助于推动其创新与转型。

  一个“不器”而博采众技的人,在触类旁通中丰盈自身,在当代时代里可以时刻投身各类领域,实现自我价值,更是推动文化转型的新鲜血液。君子不器,博采众技应是当代青年该有的模样。

  【简评】

  文章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创新三方面论证通才的重要性,思路清晰,结构分明,分论点层层深入。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来支撑论点,行文中始终保持着点题意识。因为本文是考场急就章,所以有一些瑕疵,如:第三段张衡的事例引用失真,强加因果;材料中的班会讨论的是个人成才的话题,而第四段“墨子号”和“天宫一号”的事例用于论证“个人成才”不太贴切;首段第二句的表述口语化,正文部分也有一些病句等。作者在表达上仍需锤炼,文章首尾两段的语句更应用心打磨。

  君子当器

  《论语》有言:“君子不器。”(此言)阐述时代需要通才,呼吁君子多才多艺,然而时代异变,我对此实在不敢苟同,余以为:君子当器。

  韩愈曾言:“术业有专攻。”每个领域之上都有佼佼者,每个领域都有专门特长之人,是专才,让各个领域闪光。

  业之精者,时之楷模。填补原子弹(核理论)空白的于敏;深(藏)功名埋首奉献的张富清;献身于脱贫攻坚的申纪兰;创制(潜心研发)杂交水稻新体系的袁隆平;让敦煌焕发容颜(“容颜永驻”)的樊锦诗。他们都如一颗星,引领着一簇星光,点亮一方未知的夜空。是他们,以拳拳爱国之心回报社会,也回馈给后人一片崭新的发展领域。由此可见,专长让我们在人生中闪光,在时代中成为楷模。

  反观那些极力呼吁成为全才的人,他们想必也是被全能型人才所震慑,才希望我们都成为那被羡艳、被钦佩的人。如历史长河中的张衡,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不仅在术数、科学上有造诣,更是在政治等方面略有建树,以及稍后的金克木先生,不仅(在)文学方面造福后人,“燕国四老”(燕园曾经住着4位老先生,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人称“未名四老”)的金先生还在天文(??)、语言(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等方面投入大量心血与研究。抛开东方世界,西方世界的那位大才子,我们更是耳熟能详,著有《蒙娜丽莎》的达·芬奇也在建筑、科技等方面颇有成就。这些成为呼吁“君子不器”(的)同学口上的美谈。然而,这样的人才从古至今到底有多少呢?凡人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又有多大的困难呢?且不谈这中间所需跨越的鸿沟。当人们都是多才多艺之时,也意味着人才越来越相似,均是在每方面粗略涉猎,而缺乏单方面的突出。那么满是全才的社会,又该如何分配这些人才呢?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都能胜任,但却又达不到原本预期高度的社会,会成为什么样呢?于此可见,全才不再多,更不必呼吁人们都去成为全才了。

  与其将自己包装成无所不知的全才,不知(如)向一处使劲,让自己的专长更上一层楼。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追求一技之长的过程便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的过程。单拿体育竞赛来说,少有一个运动员横跨(能包揽)两种项目金牌的可能。每个项目都有突破记录的引路人,如果野心太大,到头来何尝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呢?《诗经》曾言:“百尔所思,不如我行(所)之。”表面上是告诫我们马上行动的意思,但放在这里来说,也告诉我们不必思考太多,专心致志向一个方向行动,各行各业再好,也抵不过在自己的专业上做个佼佼者。这样也问心无愧。

  君子当器,君子应器。

  【简评】

  开篇即破题,提出“君子当器”的中心论点,可谓简洁高效,全文论述紧扣中心论点,思考有一定深度。第三段使用群例,所用事例紧扣当下,富有时代气息,可惜的是部分论据失真或表述不当,第四段对金克木先生的表述也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第四段多次使用反问句,以问代议,引发读者思考。

  专长化剑,斩破迷茫

  关于当今时代需要什么,我们似乎无话可说,因为我们还停留在学校里,没有在社会中摸爬滚打过,但我们又有许多的话可以说,难道在这个日新月异,信息纷扰复杂的时代里,我们所看到的,体会到的例子还少吗?

  在当今这个技术更新迅速,产品花样层出不穷,一切事物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唯有一项自己最为拿手的专长才能使自己立足于世,找到自己对事业的突破口。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若不是天赋异禀,成为通才谈何容易?普通人盲目地去追求一味的全能只会导致无一科之长的窘境。体育领域该点更为突出,难道刘翔在练习跨栏之前还尝试过举重?难道郎平在练习时,排球、羽毛球并重?这无疑是荒谬的。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自七岁便开始进行专业训练,只有(没有)十几载如一日的向该领域的最高峰不断冲击,才能达成(他又何谈)现有成就?

  在这个世界风云变幻,科技国防力量重要性不断加大,各种软实力,硬实力不断交锋碰撞的时代,唯有有专长的人能使自己的国家傲立于世界。倘若十几年前没有一帮有专长的人在沙漠戈壁上奋斗20年,又何来那一朵蘑菇云的绽放,何来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当今的中美贸易战中,中国最受限于美国的地方,正是那一些最为顶尖的技术,而这些不是那些所谓通才所能提供的。爱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之强大,国家在此提出强基计划方案不正是呼吁人们更加看重基础科学的专精吗?此时于风暴中,唯有有一技之长的人,尖端领域不受限于人的国家才能屹立不倒。

  当然,我在此也并非号召人们放弃所有的其他爱好,只将剑锋磨至最利,而是在其它也有一定的基础,达到一定的领域后,再十年磨一剑,不然得到的会是一把没有剑柄的双刃剑,在三观尚未健全之时尚未贯通时,我们还应注重基本,这样才能更加放心,更加稳妥地去培养专长。

  有人说君子不器,我却说君子不器,何成国家之大器?于黑暗中向四周漫无目的地走,永远找不到出路,只有确认一个方向,坚定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前路,未来的前路才真正属于你。

  当你陷入迷茫,当你失去方向,你所拥有的专长便成为了最锋利的那把武器,助你斩断前路黑暗冲击破重重拦阻,只要心中有剑,便无往不行。

  【简评】

  文章首先批驳“追求通才”这一观点的荒谬,接着提出唯有有专长的人才才能使国家强大,有破有立。紧接着,作者以退为进,肯定涉猎其他领域有其必要性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专长”的重要,突出了自己的观点。

  全篇将专长比喻成利剑,将其他才能比喻成剑柄,巧妙地辩证了“通才”与“专才”的关系,展现了一定的辩证思维,说理形象生动。全文多用关联词,说理层层递进,反问句的使用,使其气势雄浑。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随着新兴业态的急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运用,当下不少年轻人有了一个很“潮”的标签——“斜杠青年”。“斜杠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材料二: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的父亲是制作国剧手工戏靴的艺师,李国修年少时,曾抱怨父亲做了一辈子鞋没有发财。父亲把他痛骂一通后,告诫他: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李国修深受启发,用一生的精力只做“开门、上台、演戏”这一件事,因此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

  针对以上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

  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时代发展的背景引出“斜杠青年”这一个新兴标签。此后则进一步解说“斜杠青年”的定义,指的是“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这个“斜杠”就体现在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转换。第二部分则从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的父亲对儿子的人生引导,引出“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的思想主题。其实,两则材料讨论的正是不同的择业观的问题。“斜杠青年”代表的是丰富、多样、自由的择业观,而“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代表的这是在专一中追求卓越的择业观。这两种择业观,各有一定的道理,并无高下之分,就看我们如何去看待、选择并践行下去。

  写作时,针对这两种不同的择业态度,可以选择赞赏斜杠青年的生活方式,可从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自由天性的追求等方面来谈,说明有句俗语叫“技多不压身”,掌握一门或多门技能,人生无疑有了更多种选择。就比如牛顿不仅是物理学家,还是数学家;辛弃疾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词人,更是一位戎马疆场的将领。若是支持“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则可指出青年人兴趣广泛固然是好事,可若放眼整个社会,其利弊便有待商榷,由此可深入讨论精专的重要性,对此可联系古今中外典型事例论证“做一件事很容易,但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很难”。从而在行文最后得出结论:只有沉下心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于一处专注,方能有所作为。当然,也可不只是偏向于其中一种,而是指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不同的角色和身份,而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这无疑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但若是要想成为斜杠青年,必须先要做好自己的这一件本职工作,才可以考虑其他。如果连一件事都做不好,休想兼顾两件甚至多件事。不仅仅要做好本职工作,你还要又快又好地做好本职工作,这样你才会有多余时间做其他事、学习其他技能。

  立意:

  1.持多元发展之志,守术业专攻之心。

  2.立于坚守,面向多元。

  3.一专多精,完美人生。

  例文:

  点专业之星火,倡多样以燎原

  术业专攻,心无旁骛,于那一份职业坚守,尽展大师风采,巨匠情怀。多重身份,多元人生,在新时代书写多样人生,尽显时代青年之风范。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唯有适应多元社会,以多种途径实现人生价值,同时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与时代同行,勇立潮头。

  术业专攻,并非桎梏人生价值的枷锁,而是执着追求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倘若没有南仁东的数年奔波,哪有如今的“天眼”;没有屠呦呦日复一日的刻苦研究,哪有今日诺贝尔奖的璀璨。回望新中国的成长历程,更是离不开无数仁人志士的潜心钻研,他们摒弃世事浮华,于自己所在领域目不窥园,精益求精,才有了东方巨龙今日的腾飞。

  斜杠青年,并非时代快速发展下浮躁的人心,而是对丰盈人生的渴求,亦是时代的呼唤。《文心雕龙》曾言“文变染乎世情”,而我言“人变系之时序”。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形态呈现多元化,人生价值观也体现得日益多元化,而国家所需求的人才也更趋于全面发展、综合发展的新型人才。多重职业与多重身份是时代青年们清楚地看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做的选择,更是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表现。于国而言,这何尝不是幸事?

  于个人而言,这也是人生价值实现途径多元化的体现。这使青年之智得到发挥,青年之才得到施展,这是时代发展带给青年的机遇,是时代发展下社会包容性的扩大。于青年而言,又何尝不是幸事?

  但是,多重职业也并不代表“事事皆略知皮毛而不精”,“斜杠青年”也应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多种途径实现人生价值。钱均夫写给儿子钱学森的信中说,“人生浮华,难免岁月蹉跎,全赖意志坚定,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斜杠青年若只追求浮华的头衔,便只能以虚假的学识被时代抛弃,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因而,多种途径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是抱定精益求精的情怀,二者相辅相成,在新时代下融合为一。

  翱翔九天,需借重天之羽;乘奔击汰,需伫飞天之楫。人生价值的实现亦需在多元中专一,在多样中专业。“东海日出处有扶桑花,此花光艳照日”,愿新时代之青年,手持精益求精的精神之花,以多元价值光照时代之骄阳!

  补充阅读

  企业需要专才还是通才?

  企业中林林总总的人才,都可以被概括为两类:专才和通才。其中前者专精于某一领域,具备清晰的专业壁垒与边界;而后者则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具备“指哪儿打哪儿、干什么成什么”的能力或潜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将不同人才在团队中进行准确配置,达到整体效用的最大化。

  专才:用专业壁垒撑起企业核心制高点

  专才之于企业,是核心竞争力般的存在。

  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平台企业,想要拉开与同类竞争者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看,靠的并不完全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因为模式本身复制和迁移的门槛并不高,而企业能否准确而高效地获客与占领市场,更多依赖的是对市场与用户需求的满足与还原程度,这中间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往往是生产力。

  专家型人才之于企业的作用,就是将自身在专业领域的强大胜任力,转化成满足企业战略需要的生产力,不断达成公司在该领域的战略主张,所谓“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完成既定目标的最快路径。

  2017年从百度离职的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就是这样一位AI领域的专家型人才。作为享誉国际的人工智能与机器领域的权威学者之一,加入百度之前,他的身份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与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并与谷歌顶级工程师合作建立了名为“谷歌大脑”的全球最大神经网络,“谷歌大脑”能以与人类大脑学习新事物相同的方式来学习人类现实生活模式。在百度的三年,吴恩达建立了百度硅谷实验室,以及具有1300人规模的人工智能团队,其中包括300名百度研究院成员。从商业的层面,吴恩达并不算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企业家,但他和研究员们所做的有关AI深度学习的研究,恰恰拓宽了百度在该领域的探索边界,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注入了无限可能。

  如何判断和衡量一个专家型人才?可以通过如图1所示的模型来概括。

  专家型人才的最底层,也是最基本的能力,是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进行学习和钻研的专注力与学习能力,还有专业领域的通用知识与操作技能。这些能力保证他们在具备基本工作能力的前提下,不断在这个领域内攻艰克难、汲取知识。

  处于中段的,是作为专才的根本:知识网络和自有方法论体系。拉开专家与普通从业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两点:一是认知层,即是否具备关于专业领域的完整知识网络;二是执行层,即除了一些普遍适用的方法之外,是否通过沉淀形成了自己解决问题的一套方法论体系。

  巴菲特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顶级投资人,是因为他在长期的实践和摸索中,总结出了一套对于金融市场完整的认知网络,以及独特的投资方法论——价值投资法,其中又包括竞争优势原则、现金流量原则、“市场先生”原则、安全边际原则、集中投资原则、长期持有原则等六大原则,为后来者广泛学习和借鉴。

  处于顶部位置的,是关于专业领域的领悟与创造能力,是专才最高阶的能力。比起传统意义上的各司其职,如今商业社会中的专才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通过生产力的革新,为企业发展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以赢得市场的激烈竞争。

  从4G到5G,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专家型人才通过对该领域的深刻钻研,不断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同时也不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但由于越往上的能力越稀缺,能够赋能企业的价值越大,因此具备强大创造力与领悟能力的专才,在当今商业社会中不可多得,而许多走在时代前沿的企业,每年也会投入大量专项研发费用,以支持专家型人才对业务的贡献。

  通才:快速顺应变化的“救火队员”

  企业中另外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才,是具备强大延展性与横向迁移能力的通才。

  如果把商业社会比作浩瀚的海洋,那么企业就像漂在海面上的船。海面的环境并不总是风平浪静,因此在风浪来袭时,如何能够快速调整航向、顺应变化,就需要一部分具备高度延展性与适应能力的通才发挥作用。

  雷军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小米科技创始人兼CEO,但实际上,他曾同时兼任金山、YY、猎豹移动等三家上市公司董事长,意味着他所涉及的领域横跨了智能硬件、办公软件、互联网直播、移动互联等诸多领域。作为通才,雷军最大的优势,是随时对市场和外界保持敏感,快速从环境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顺应变化、成功决策。

  企业中同样也可以看到具备这种能力和素质的人才,他们的基本能力构成遵循如图2所示的模型。

  好奇心与执行力。这是作为通才的基础性素质,使他们善于以最快的速度对外界的变化作出反应,这一点对于市场化运作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能帮助其通过试错的方式快速迭代和自我成长。

  本质化思维。指的是他们总能够通过结构化的梳理,快速理解一件事情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核心方法。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的《原则》一书有言:“通过五步达到你想要的目标:设定目标、识别问题、诊断问题、设计解决方法、执行解决方案。”其实就是快速锁定与解决问题的本质化思维模板。

  快速迭代与迁移能力。俗话说“举一反三”,即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能够快速联想到其他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即便两个问题并不出现在同一情景之下。

  资源整合能力。对于通才来说,除了顺应公司的战略“指哪打哪”之外,还需要让自己的价值真正“活”起来,不单单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而是成为一个“平台”,因为能够涉猎和辐射许多不同的领域,所以沉淀在手中各个领域的资源与信息,也成为宝贵的生产资料。这也是通才最高阶的能力,让各类资源在自己这个平台上进行流转。

  总体来说,通才在企业里的角色更像是黏合剂与润滑油,也许比起专才,他们显得不够专注和专业,有时却能利用发散的思维捕捉到市场中有价值的信息,或者用强大的适应性迅速适应企业发展方向的变化,在关键时刻作为企业的“安全垫”很好地缓解风险,避免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企业因为业务过于单一而产生“硬着陆”的现象。

  合理配比,方能事半功倍

  企业中的通才和专才往往是混同出现的,同时他们也都是企业宝贵的人力资源,缺乏正确的配置和使用,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损耗。

  1.成熟业务以专才为主。专才对环境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他们普遍更适用于已经成型的业务,或者成熟的公司,以便在稳定安全的领域中进行思考和创新。

  2.初创业务以通才为主。通才由于其较好的延展性与快速适应能力,适合用来“开疆拓土”。并且,通才由于普遍对风险的承受与应对能力较高,不容易因环境变化对心态和能力产生影响,这种特质同样适用于探索期的新业务。

  3.专才致力于打磨创新、通才致力于创造环境。在一个团队内部,专才的钻研能力通常适用于打造团队的核心竞争优势,如技术优势、服务优势、产品优势,等等,但专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常常对周遭变化不甚敏感,因此,通才主要用来补救劣势,分散风险,整合所需资源,为专才和公司创造更良好专才,是一条路走到底,在专业的深度上远胜他人的人。

  做T型人才

  通才,是哪条路都走走,在涉猎的广度上远超他人的人。

  过去,现在和未来,通才和专才,广度和深度之争从未停止过。

  专才,更加适应专业问题,特别是特定情境下的问题,越是专才越能高效高质的解决问题。

  通才,更加适应不确定问题,因为在不确定环境里,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问题,那么自然通才的机会更多。

  那么问题就来了,从时间上来,过去,现在和未来,哪种挑战更多?

  过去,翻翻历史,社会分工整体大趋势是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

  狩猎文明几百万年,那时候的分工很粗,狩猎的狩猎,守家的守家,如果说专业能力的话,捕猎和对危险的感知能力是能个体生存下去的专业能力。

  而通才,那个时代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多,需要学会的技能也不多,所以去讨论专才和通才意义不大。

  那么到了农耕文明呢?统治者和农民?商人和艺术家?军人和文人?这些身份背后有限的职业专才发展路径完全不同,而且相互之间切换的难度也很大。

  职位有限,意味着竞争剧烈,你没有足够的专,就无法在那个赛道里获胜,想象一下科举到现在一千多年才多少状元就知道了。

  而且阶层和阶层之间,职业和职业之间都存在相互的鄙视链,如果你是一个全才,反而不如专才能够混得好。

  况且,农耕时代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自由流动的渠道,让全才去发挥所长。所以在社会分工的初级阶段,讨论的意义还是不大。

  真正值得去讨论的时期,还得是全球化和工业革命之后几百年,这段时间是专才崛起的时代,是越来越专的时代,只要找到你擅长的技能,都能找到社会分工体系里的位置,贡献自己价值。

  专才至上的工业体系,延伸出了洪堡教育机制,也就是现在专业清晰的高等教育体系,从一开始就培养专才,以便他们进入社会后能够快速加入那个全球协作体系。

  但是并不像涉猎和农耕,全球协作体系下面临的挑战也开始变得多样化,这些分工里,不同的角色面临的挑战开始变得不一样。

  有一些挑战,是专业领域里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专家连看都看不懂,更不要说解决了。

  而有一些挑战,面对的就是完全不确定的世界,比如去探索新大陆,去开辟新市场,这时候遇到什么问题完全不可预料,这时候那些八面玲珑的通才反而更受人欢迎。

  那么这几百年下来,是哪一些挑战更多一些呢?

  很多观点都认为,现在的商业世界都是一片红海,该有的池子都已经相互争抢到真刀真枪了,都在98分和97分上拼专业了。

  而真正的机会往往都在那些未知领域,那些未知领域里有太多金矿等着你去挖,也有太多的蓝海等着你去开拓,怎么才能找到这些蓝海?就需要那些通才,那些知识广度足够的人,才能意识到这样的机会。

  但是真的如此么?

  一个新的蓝海出现,第一个吃到红利的往往都是已经储备好的专才,比如新媒体来临时,在公众号上享受到红利的都是传统文字工作者,用他们的专业积累换了个赛道,挖到了一大桶金子。

  所以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呢?

  应该是两者一起去解决复杂的挑战,通才去找到机会,专才去解决问题。

  在规则不明确的环境里,让通才去探路,他们享受不确定性带来的收益,就像创业者。

  等探出了路,探出来了规则,就让相对应的专才站出来,去又快又好的解决问题,从而创造价值,也许这才是最好的搭配。

  那么未来呢?未来通才和专才背后的挑战,会怎么个演变法?

  如果按照行业和职业更新换代的视角看,专才的专,被时代淘汰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因为你不知道你的专,还能不能解决未来的问题。

  而那些总是多学一些技能,多储备一些知识广度的人,在机会上拥有更多的选择权,相对来说竞争力会更强。

  所以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广度和深度各有各的优势,专才和通才都有其发展的轨迹。

  但是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最好的策略是"T"字战略,找到那一竖去纵深,去积累专业能力,但是也要兼顾那一横,去拓展广度,这样才能在未来新机会出现时,抓得住机会。

  一项专长能力,多项辅助能力,没有致命的能力缺陷。

  全才与专才 作文素材合集(人物 事例 名人名言)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功名》

  解释:个人右手面圆形,左手又要画方形,那么一定不能同时画好两种形状。

  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透镜一样。——法布尔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谚语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苏格拉底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 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梁启超尝有诗题其女梁令娴《艺蘅馆日记》云:“吾学病爱博,用甚浅且芜,尤病在无恒,有获旋失诸,凡百可效我,此二无我如.”

  大意是:我在做学问方面的毛病就是过分追求量多,应用却流于肤浅,尤其是不能持之以恒,有点收获便很快满足了,不再继续深究。诸事都可以向我学习,但这两样就不要学我了。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在采访中表示自己不愿带博士生,因为比较伤脑筋。也不爱带科研团队,感慨太难带了图片。这些在我们普通人看来轻松又体面的工作,在袁老眼里是难图片。而日日在田间劳作,袁老不曾埋怨过难。几百株心血培育出来的稻苗被人连根拨掉,要一株一株地去找回来,袁老没有说过难图片。

  青年人择业不要盲目跟随社会热门,多问问自己,热爱才能专注,才能克服各种困难,热爱才能做到以苦为乐,正因为这份热爱才能为常人所不能为,才能成就难成未成之业

  过于专则狭隘,过于全则泛泛。

  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从小喜欢画画,并拜同郡一位名画家上官周做老师,恭恭敬敬地跟着他学。没过多久,他就把老师的全套技巧学到了手。

  黄慎十四五岁开始学画画, 最初他的画画风淳朴但匠气十足,常被人们贴在门上或糊在灶间,没有文人气息,登不了大雅之堂。

  后来他领悟到——余画之不工,以余不读书之故。从此,他借居寺庙一住住了好几年,白天还是画画,晚上就着佛祖前的长明灯苦读。这样又过去了三年,他的画开始有了书卷气,越画越好,而他也从当年的小画匠成为真正的画家。

  央视大热节目主持人大赛,董卿老师在点评选手迟茜的时候,对于整个表现没有任何明显纰漏的迟茜,董卿说:“当我们挑不出什么毛病的时候,我就会在想,那她到底有什么毛病呢?就是说,你最后会发现,没什么毛病未必是最高评价。”

  为什么没有毛病还要去找毛病呢?因为,作为主持人的几个素质要求来说,你不可能是每一方面都是最好的,一定是有自己突出的某方面素质,从而成为某类节目的主持人(时事、体育、综艺等)。

  袁隆平,是我们熟知的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老数年劳作在田间地头上,风吹日晒没有说过苦。自己心血培育的杂交水稻秧苗遭人连根拨起,他四处寻找,终于在水沟中寻回几棵,科研工作遇到如此阻力,他没说过难。但是袁老在采访中却说自己不愿意带博士,因为太难了。图片也不愿意做管理工作,因为队伍不好带。

  2018年朗读者第二季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简介在后面)谈到自己在日本读博第六年,终于在科研项目的方向渐渐明晰,导师也为他高兴,亲自请他吃生鱼片,在朗读者现场说到这里的时候,薛院士很认真地问主持人董卿:“生鱼片你吃过吧?”董卿和现场观众都被薛院士这句认真的问话逗乐了,这得是有多不关心社会生活才能这么认真地去问这样一个问题?大家很快就把笑容收了起来,因为对于这个唐突薛院士丝毫没有觉察,还在继续自己的讲述。

  想到博主之前找的一个素材是关于袁隆平的,袁老说自己不爱带博士,太累,也不爱带团队,还是累。感慨我们可爱的科学家们,即便是头发花白,依然简单纯真,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科研是不断向前推进的,其他的比如流行趋势、好吃的、好玩的,可能他们相对我们来说都是滞后的。

  而我们一天天刷手机,天下大事小情,新闻旧闻尽收眼底。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过手机给我们带来的是知识,但是它无法给我们带来智慧。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由他带领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杨振宁称为首个在中国本土实验室里出现的诺贝尔奖级别的实验,因此他也获得了第一届中国未来科学大奖。

  泰戈尔的音乐、文学、绘画是互相渗透的。

  泰戈尔诞辰159周年,大家认识的泰戈尔是文学大家,多以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示人,但其实,他还是位造诣颇深的音乐家和画家,所以他是一位“斜杠大师”。

  在成为大文学家之前,泰戈尔已经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两千多首歌曲。印度国歌《人民的意志》和孟加拉国国歌《金色的孟加拉》都出自泰戈尔之手。

  印度学者普拉德·穆盖吉说:“世人是通过文学和哲学而认识泰戈尔的,但他的天才主要在音乐方面。音乐的节奏支撑他的哲学,旋律渗透他的散文,而和声则是他天才的众多具体表现的配器。音乐使他的个性臻于完美,从而也完善了他的各种艺术形式。”

  1913年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在全世界广受欢迎,他的诗歌仿佛自带力量的“答案之书”,随便翻开一页,都在解答着世间的某种困顿。

  泰戈尔是在迟暮之年勇敢地步入绘画世界的,总共留下了几千幅画作,他笔下的线条和色彩,充满了诗歌和音乐的韵律感,他自己也在《我的绘画》中说:“我的绘画就是线条的韵律,是诗化的线条。我的画如果有一天被人们认可的话,那也肯定是因为画中的节奏(韵律)被人们认可。”——选自央视新闻

  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垂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奚仲作车,乘杜作乘马,而造父精于御。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荀子·解蔽》

  古代喜欢写字的人很多,但只有仓颉一个人的名声流传了下来,这是因为他用心专一啊;喜欢种庄稼的人很多,但只有后稷一个人的名声流传了下来,这是因为他用心专一啊;爱好音乐的人很多,但只有夔一个人的名声流传了下来,这是因为他用心专一啊;爱好道义的人很多,但只有舜一个人的名声流传了下来,这是因为他用心专一啊。倕制造了弓,浮游创造了箭,而羿善于射箭;奚仲制造了车,乘杜发明了用四匹马拉车,而造父精通驾车。从古到今,还从来没有过因为三心二意而能专精某项事业的人。

  村上春树自嘲自己是一个以“不知”为荣的作家。

  在他的随笔集《爱吃沙拉的狮子》中写到,作为一个小说家让自己深感喜悦的地方之一是可以对别人的问题坦率地说出“不知道”,

  “哪怕什么都不知道,只要能写出有趣的小说来就行了。也许反倒能引以为豪呢:‘那种事情嘛,我可是一无所知’”——村上春树

  当自豪地说出“我可是一无所知”时,其背后的自信呼之欲出啊。如果没有专注哪个方面,没有自己可以称道的地方,恐怕没有底气说出这样的话啊。所以,还是要有所专注啊,成为专才虽然所知只限与所在领域,但却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有所建树的,至于没有涉及到的领域,不是不能为,只是不为。而一个泛泛之材可以称道的是什么呢?难道是知识面广泛吗?可是再广泛也有不知道的东西呀,是无论如何都不敢理直气壮地说出“那种事情嘛,我可是一无所知”。

  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一个人的精力和才智是极其有限的。面面俱到者,终将一事无成。我十分了解那些见异思迁的人。他们一会儿觉得‘我能成为一名伟大的音乐家’,一会儿又认为‘办企业对我来说易如反掌’,一会儿又说‘若涉足政界,准能一举成功’。请相信,这类人终将只是业余的音乐爱好者、破产的工厂主和失败的政客。”

  说达·芬奇是一名伟大的画家并不准确,他是一个博学者,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发明、土木工程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

  物理:达·芬奇重新发现了液体压力的概念,提出了连通器原理。他指出:在连通器内,同一液体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液面高度不同,液体的高度与密度成反比。他发现了惯性原理,后来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明。

  机械:对机械世界痴迷不已。水下呼吸装置、拉动装置、发条传动装置、滚珠装置、反向螺旋、差动螺旋、风速计和陀螺仪……点燃现代机动车发明灵感之火。达·芬奇长达1万多页的手稿(现存约6000页)至今仍在影响科学研究,他就是一位现代世界的预言家,而他的手稿也被称为一部15世纪科学技术真正的百科全书。

  医学:在生理解剖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他发现了血液的功能,认为血液对人体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并认为血液是不断循环的。发现心脏有四个腔,并画出了心脏瓣膜。他认为老年人死因之一是动脉硬化,而产生动脉硬化的原因是缺乏运动。

  建筑:他设计过桥梁、教堂、城市街道和城市建筑。在城市街道设计中,他将车马道和人行道分开。设计城市建筑时,具体规定了房屋的高度和街道的宽度。米兰的护城河就是他设计和监工建造而成的。

  军事:他发明了簧轮枪、子母弹、三管大炮、坦克车、浮动雪鞋、潜水服及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滑翔机、扑翼飞机和直升机、旋转浮桥等等。

  水利:为了排除泥沙,他作了疏通亚诺河的施工计划。他设计并亲自主持修建了米兰至帕维亚的运河灌溉工程。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