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的写作技巧

2024-03-13 10:46:55

高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四攻略”以及作文案例

 

 

 

 

 

 

 

 

 
图片
 
易错题简介
 
图片
易错题型——写作之新材料作文审题
新材料作文审题是要求考生阅读材料,然后从对材料的审读中,提炼出题意。从材料的数目上看,新材料作文可以分为单一材料作文,多则材料作文;从材料的内容上看,新材料作文可以分为名言材料、事例材料(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当今时代故事等)、图形材料等。
对新材料作文审题,主要是要求从每则材料的关键词中提取观点,从多则材料的关系中求同寻异提取观点。
易错原因——
1.不会从单一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中确定立意
2.不会从多则材料的求同寻异之比较中确定立意
 
图片
图片
 
易错题例析
 
图片
 
(2023新课标1卷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指导】
上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属单一型材料,材料的关键词句主要有三个层面:
1.关键词句一:好的故事。
什么是“好的故事”?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的真人真事;富有正义性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字典中“故事”意义是死呆的,生活中的故事是灵动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自古以来的故事,只要富有教育意义,皆可以纳入此次写作。好的故事不仅具有可读性,而且需要对听众、读者产生积极影响、共鸣震撼。好的故事,触动心灵之弦,让我们心情澎湃,有情感渲泄后的释然;好的故事,能够开启智慧的灵光,让我们豁然开朗,有醍醐灌顶的顿悟!好的故事,让我们洗心革面、脱胎换骨,有凤凰涅槃的重生!是的,好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以情的感染,智的启发,和美的享受!作文中到底讲什么样的好故事,这个就由考生自主选取。    
2.关键词句二:四个“可以……”。
四个“可以”分别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好故事的作用,“更好地表达和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命题人在拟题时材料够简,但解读连用四个“可以”,可谓用情颇深,给考生以足够的提示。
3.关键词句三:故事是有力量的。
这是材料总结语,直指作文的中心立意。作文的任务就是写出故事的力量。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场景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好故事的力量所在。好故事的力量有哪些内涵?    
分析完上述材料后,我们再多角度思考,就可以拟出相应的文句来进行立意。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有以下参考立意:
①讲好“中国故事”,畅享时代“好声音”
②砥砺且前行,续写“好故事”
③携手共奋进,同写“好故事”
④积故事之篑,筑丹山九仞
⑤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力量
⑥讲好功勋故事,争做时代先锋
⑦美好故事,你我创造
⑧做时代奋楫者,添中国“好故事”
图片
 
易错题攻略
 
图片
 
 

1.单一材料,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中确定立意

单一材料是指一则材料的作文题。单一人物事例类材料,读材料时可以根据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把握中心;单一名言警句类材料,读材料时主要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性词句,深入挖掘。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3新课标II卷)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述材料属于单一型材料,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是:“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深入思考这些信息,便可知道:自己的空间,具有独特的心灵意义和精神价值,是静思的地方,是放松心情、安放心灵、积蓄力量、为继续成长加油充电的地方。肯定是相对安静的、不被打扰的。

2.多则材料,求同寻异分析“材料关系”确定立意

多则材料作文就是由两则或者两则以上的单则材料所构成的一组材料的作文形式。材料主要包括多则同向材料与多则异向材料。同向即指材料同属正面或反面,意义指向同一方向,拥有共同中心;异向则是指材料中心意思出现了多层面或正反方向。

阅读多则材料,求同寻异,具体主要分两步:

第一步:弄清每则材料的内涵。如果是事件或现象类材料,首先要弄清其主旨或意图;如果是论断或名言类材料,则要提炼出思想观点。

第二步:辨析材料间关系。命题者提供的这些材料往往不是同一层面的,材料内涵丰富。辨析材料间的关系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只有关系清楚了,审题立意的方法才能确定下来。 

多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同时又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绝大多数同学不知道如何全面归纳,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快速而准确地把握立意。因此,多则材料作文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资治通鉴·汉纪》中记载了刘邦与群臣的对话,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老子》第三十三章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先完成第一步,弄清每则材料的内涵。

第一则:从刘邦与群臣谈话可知,材料的实质是说:自知与知人的智慧。

第二则:从老子的名言可知,材料的实质是说: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   

再完成第二步,辨析材料间关系。分析两则材料相同点与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如何辨证看待两者关系?

两则材料有一个共同的话题:自知。由此可知,立意主要应着眼于“自知”。

参考立意如下:

①学会知人与自知,让智慧浸润我们的心灵。

②人贵自知,自知而后知人。

③知己方能知人,知人才能善用。    

3.联系实际,将“材料”与“现实”对接确定立意

材料作文一般都有“联系实际”的要求,就是要求考生联系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是增强文章的针对性,避免无的放矢,空发议论。在这方面,也要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展开联想,找到与立意角度有对应关系的话题。

如个人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目标理想、意志恒心以及对人对事的思想方法、观点态度;也可以由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联想到国家、集体的政治生活、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热点;还可以由现实想到历史,由中国想到外国,由个体想到整体,由正面想到反面,由现象想到本质,由原因想到结果等等。

如2023年新高考II卷写作试题材料提出“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现象,就应当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加以思考。高中生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生活学习中面临着各种困惑,同时也面临学习任务繁多、压力大等问题。试题贴近考生生活,与青年的成长息息相关。考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空间内容的介绍,展示自己的性格,表达对成长的思考,也可以与父母师长对话,告诉他们不必过于担心青少年希望有“自己的空间”的想法。因为它是自我的,也是开放的,是向内的,也是向外的;在“自己的空间”里,也有对社会的关切,对未来的想象。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总之,要根据材料所提供的角度,广开思路,找到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联想要丰富,思想要清晰。这一步不但是立意所必需的,而且是选材论证所必需的。

4.索句立旨,紧扣材料、简明扼要地确定题意观点  

在读懂材料、找出角度、联系现实的基础上,就可以水到渠成,确立中心论点了。这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一步。就给材料作文来讲,所确立的论点应该做到扣材、准确、鲜明、简洁。

如:

例3: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这是一个极好的时代,在我们身处的信息时代,大数据、算法、机器学习等新兴事物,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享受信息便利。有人说,这是一个极坏的时代,“信息茧房”“玻璃笼子”等效应无处不在。    

信息茧房,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房子”中的现象;玻璃笼子,暗喻在自动化的时代,彼此能看见,却又在笼子里面,无法逃离出机械自动化的笼子。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材料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便利,第二部分则指出信息时代形成的负面效应。分析两则材料的关键词语:“信息茧房”“玻璃笼子”,得知:“茧”“笼子”代表着束缚。

紧这些材料,索句立旨,特别要注意语句要言简意赅。

参考立意:

①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让生活更有质量;

②打破信息蚕茧,避免作茧自缚;

③别让便利成为牢笼;

④莫因时代自作茧,开拓视野化成蝶。

图片
图片
 
易错题练习
 
图片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科学的存在全靠新的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          ——李四光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爱因斯坦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报告》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就以上材料进行立意,拟定一个中心论点。

 【审题】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三则材料的核心词是“科技”。材料一的主体是科技发展的意义;材料二主体是科技离不开想象力。材料三是阐释和平年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写作时可以从科技发展对个人、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的角度进行论述,阐明对科技发展、创新问题的思考。比如,掌握了高新科技,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才能不受制于人;创新走的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做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难免荆棘丛生、困难重重,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还要不惧失败,以九死而无悔的追求,采撷成功的果实;青年人富有朝气,敢闯敢拼,是科技创新的坚实力量,我辈青年应担起科技创新的重任,等等。

【立意】

①以科技创新助力国家发展。

②用科技创新推动复兴大业。

③科技强国,我辈有责。

④扬科技之帆,行稳致远。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古典诗歌抒情言志,各尽其妙。譬如一个“享”字,诗人们就用不同的诗句传达了不同的心声。白居易《山下宿》中“独到山下宿,静向月中行”,抒写了个人“独享”的情致;杜甫《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道出了与人“分享”的乐趣;蔡襄《上元应制》中“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寄寓了与民“共享”乐事的情怀。    

独享、分享、共享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选取的不同生活方式,也是面对世事体现出的不同价值取向。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联系现实生活,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就以上材料进行立意,拟定一个中心论点。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所供材料,用三句诗分别引出“享”的三种含义,即独享、分享、共享,并提醒考生,这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选取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是面对世事时体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取向。

结合诗句看,“独享”对应的是“独到山下宿,静向月中行”。这是在与外界疏离的处境中选择的一种遗世独立、自修其心、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表现了一种心态的淡泊宁静、灵魂的圆满具足、精神的自主独立、人格的清高坚守。“分享”对应的是“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这是在与人相处的情境中选择的一种与人心无隔阂、情意相投、相互关心、共同分享美好事物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与人为善、乐于分享、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共享”对应的是“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这是在治国为政、服务社会的情境中选择的一种与民同乐的生活方式,表现了以民为本、贵民安邦、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在生活中,随着境遇的变化,我们可能相应地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让自己安身、与他人互动、跟社会相协和。

写作时,可以重点强调三者中的一个,最好还是能把三者相结合,辩证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可以立论为:人生中要能独享、分享、共享兼备。然后辨析其间的关系:独享修心,让自己精神独立,思想自由,这是能实现真正的分享、共享的前提;分享养德,让自己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这是把自我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桥梁,避免孤芳自赏,引向乐人之乐;共享开阔情怀,胸怀众生,兼济天下,这是独享修心的目的之所在。    

【立意】

1.独享养心修身,共享兼济天下。

2.退则独享守初心,进则共享济苍生。

3.与人分享携手行,共享盛世华夏兴。

4.莫孤芳自赏,要与春并茂。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跳高是由有节奏地助跑、单脚起跳、越过横杆落地等动作组成,以越过横杆上缘的高度来测算成绩的比赛项目。跳高是运动员征服高度的运动项目,是人类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象征。

也有人称跳高是一个失败者的运动,因为每次比赛,运动员在跳过这个高度以后,还要向新的高度挑战,直到跳不过去为止。

以上材料中,人们看待跳高各有各的见解,引发人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就以上材料进行立意,拟定一个中心论点。

【解析】

本题材料的核心是对跳高的不同看法,并没有对具体的每个看法进行褒贬。考生审题立意要把思考的重心放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的分析上。

考生审题立意,不要被跳高本身局限,要注意题目引导语——人们看待跳高各有各的见解的暗示,这就在提醒考生把对跳高的不同看法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待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思考。    

除了对不同的思考有分析外,还应谈到自己的选择和取舍。“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要求作文中有“我”,“我”做出的选择和取舍。

材料仅是个思考的“引子”,积极联想、拓展思维、深化思考才是关键。另外,题目虽然没有“结合时代背景”之类的思维暗示,但考生也应该赋予其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论述要全面深刻,体现出思辨性色彩,不要在作文中呈现出一种厚此薄彼,或者非此即彼的简单化思维。不要泛泛地议论,而要有真实的有个性的见解。

【立意】

1.跳高有极限,人生不设限。

2.努力跳一下,收获会更大。

3.难以取舍时抬起头看看远方,勇敢大胆地鉴别判断。

4.生活伴随着成功与失败,人生有无数种可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生活中,“进”是高频词,“积极进取”“与时俱进”“急流勇进”“循序渐进”……这些词展现出了全社会奋发激昂的时代精神。在这个时代,“退”还值得我们思考吗?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请就以上材料进行立意,拟定一个中心论点。

【审题】

材料借当今一系列大力推崇“进”的行为,提出了当今社会是否还需要“退”的问题。毫无疑问,在人们眼里,“进”代表着进取,代表着积极,而“退”则代表着消极,代表着退步,代表着不思进取。但本次作文题的意图,在于让我们看到关于“退”的一些积极意义:有时候,于己而言,“退”也代表了及时的总结与反思,及时止损;于人而言,“退”代表了包容、宽容,代表着和谐。有些时候头破血流也要往前冲,不撞南墙不回头是可以取得成功,也体现了人们刻苦坚毅的品质。但有时明知有坑,还要往下跳,就可能是飞蛾扑火的不自量力了。前人的经验告诫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历史,不仅学习“进”的勇气,也要注意后退两步,回头看看,吸取教训,不去做一些无用且耗费精力的事。所以,“进”是奋发激昂的时代精神,“退”是蓄势待发的内涵沉淀。我们的时代需“进”,亦需“退”。    

【立意】

①“退”,是为了及时回头,不撞南墙。

②“退”,也代表着与人包容的和谐。

③进退有据,方能成功。

④进是勇敢,退亦智慧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存基础上的美好生活。

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请就以上材料进行立意,拟定一个中心论点。

【审题】

材料呈现关于生命价值的探讨。生存基础是实现生命价值的前提条件,也是“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生存基础、美好生活、生命价值依次构建了生命三重维度:活着、生活、存在。位列最高维度的生命价值更是一个人泅渡世界、跨越人生的动因和初衷。生存基础、美好生活、生命价值是铁三角,牵一发而动全身,生活方式取决于生存基础的多寡和稳固程度。另一方面,一个人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既会产生与之对应的生命价值,更会被生命价值赋予更深刻的持久性。就生存基础而言,可联想到热议话题“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这是当代大学毕业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残酷的就业环境、理想的工作以及对应的社会认可和期待显得高不可攀时,对巨大落差导致的荒诞感发出的叩问,更是一种需要倾听、需要关怀的呼喊等。就美好生活而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无可厚非,但应当注意不能把美好生活局限在对物质的狭隘追求上。欲望愈发迷离,现实愈发残酷,感受愈发荒诞,当生活的美好定义不再困囿于拜金、消费、娱乐、网红、阶层跃迁等社会价值观时,美好才有可能显现。最后是生命价值,遵循内心生命价值的指引,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找寻自己有意义的人生,并且更有义务去承担这样的人生:获得与之匹配的生存基础,破除滚滚红尘、繁花似锦的妄念。无论这种意义是什么,崇高或者渺小,都敌不过因生命真实、人间值得而坦然说出的三个字:不后悔。在这颗星球上,数十亿人不是无数个数字“一”的简单累加,而是无数个“我”的并列呈现,恰好我也在序列之中,是独一无二的一环,散发着自己的光彩,用我的重量留下存在的痕迹,那也是一种美好。    

综上,写作时当扣住“生命的价值”“生存基础”“美好生活”这三个关键词展开论述,辩证分析其中的关系,落脚点当在“生命的价值”上。

【立意】

1.奉献人类共同的美好生活。

2.在追寻生命价值中实现生命的美好。

3.物质富足为次,生命的价值更重。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英语中有一句常见的俗语“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意思是说一些“闪闪发光”,令人心生向往的东西,不一定都是什么珍贵的东西(金子)。相反,有些低调黯淡的东西反而可能具有真正的价值。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触?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请就以上材料进行立意,拟定一个中心论点。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材料主体有两层,一层是说一些“闪闪发光”,令人心生向往的东西,不一定都是什么珍贵的东西(金子)。另一层是说有些低调黯淡的东西反而可能具有真正的价值。这是一道关于表象与本质的哲学思辨题,答题者可以从多角度来分析、阐释,我们既要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也要处理好表象与本质的关系。

材料中出现的关键词是“闪闪发光”“低调黯淡”和“真正价值”,根本上探讨的是事物外在和本质的关系。材料更强调的是“闪闪发光”令人心生向往的东西恰恰会给人误导,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口蜜腹剑”、年轻人的盲目追星、创业者扎堆开奶茶网红店导致失败等;而真正珍贵的、有价值的事物却因为“低调黯淡”不易被人关注,如“忠言逆耳”、普通人对各自岗位的坚守等。这就告诫人们对任何事物都要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树立正确价值观。

【立意】

①闪闪发光的,不都是金子。

②抓住事物的本质,不要被表象迷惑。

③平凡也可以成就不凡。

④低调黯淡也会发光。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甲:道路坎坷不平,人心也不平,这世上大概只有水是平的。

乙:水也不平。你没看到,高处的水与低处的水根本就不在一个平面。

上面的对话引起了你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请就以上材料进行立意,拟定一个中心论点。    

【审题】

甲乙二人就“平”表达自己的观点。甲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阐述了不平的现状,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然后给出了一个貌似的平的方向,但也不过是表象而已。乙则更加彻底地否定了平的存在,用更加冷峻的视角去审视不平的外部世界与内在心灵环境。

乙所说高处的水和低处的水根本不在一个平面,是从外部世界的评判角度来给“平”下了一个绝对的概念定义。殊不知,处于高处的水和貌似处于低处的水皆在流动之中,于海陆之间,甚至于不同介质之间,更重要的是其二者本质并无差别,内在的“平”也别无二致。因此,这就会让这个世界变得充满不确定性与差异性,从而使我们丧失对世界的理解的可能。

不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情况,而概述来看,道路不平和人心不平,是我们这个世界境遇的客观复杂,每个人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也会遇到不一样的人,所以我们不可能在后天要求所有人能够得到绝对一致的待遇。而水代表的就是每个人所面对的人生起点是复杂的,不同人会生活在不同的人生高度之上,所以我们不得不做出的判断就是我们会遇到这样不同的起点,有些人的出生就是我们所无法达到的终点。

写作时我们可以这样安排:首先,开篇指出:确实,我们追求平本身是具有合理性的。然后分析我们要了解到罗尔斯提出的正义观——机会平等原则,也就是我们社会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获得自我阶层跃迁的机会,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追求公平,是建立在机会平等的认知之下的客观兑现。然后论证追求平是具有合理性的,因为平是一种原则上公平的追求,而这是一种正义的表达,相似水平高的努力投入能够给我们带来相似的人生结果和境遇,后天努力带来的价值以及规则平等,这个是正确的,比如高考就是机会平等的践行。最后,再次强调,我们应该通过自身努力追求平。

【立意】

1.追求平是合理的。

2.不平是客观存在的。    

3.路见不平就要吼。

4.踏平坎坷再出发。

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

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请就以上材料进行立意,拟定一个中心论点。

【审题】

日常生活中需要人具备做出最优选择的意识和能力。即基于诸多可能性选择的前提,实现选择之后,有效落地并达成最终目的。俯瞰日常生活,我们寻求攻略、资料整理、数据分析、专业点评……体现着做出最优选择的倾向。乐于做出最优选择,为之付出大量精力,为的是避免未经理性雕琢的天然判断,经过利弊权衡、得失考量。如此举动不可不说是一种认真对待生活、认真经营人生的态度。

但是,未必做出最优选择的事实,则提醒人在不同纬度上知与行的偏狭。意愿上的倾向性,无法根除意识中的怠惰和局限,最优选择需要与时俱进的常识、认知以及创造力。倾向于做出最优选择,离不开匹配的学习能力以及近似博弈论时时刻刻进行计算取舍的个人算力。正因如此,最优选择应是进取的动因和演化路径,而不是盲目探求以及依赖捷径。但是,当最优选择不再是只有少数人知晓的信息优势,开源之后,人人都倾向于已知的最优选择,无疑是使所有参与生活博弈、社会竞争的人无可奈何地陷入最优选择的囚徒困境。即人人都选择最优,最优选择名存实亡,甚至变作诸多可选择项中的最坏选择。

【立意】

1.破除最优迷雾,追求实质进步。    

2.最优选永远是自己最舒心的选择。

3.盲目追求最优选只会带来内卷。

九、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倒。也有人认为也不尽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请就以上材料进行立意,拟定一个中心论点。

【审题】

审题时,应充分理解“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倒”中“攀登”和“跌倒”的含义。“攀登”象征奋斗,“跌倒”象征受挫、失败。“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倒”这句话有道理,因为不攀登,不奋斗的人遇到的问题和艰难自然比奋斗的人少,他跌倒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即使跌倒,也可能不是爬不起来的“跌倒”,不是彻底的失败,那些从来没失败的人,其实也从来没获胜过。那些从来没跌跤的人,其实也从来没攀登过。另一部分的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倒”也不尽然,他们认为这种说法不科学。因为没成功,只因为摔的跤还不够,其实“跌倒”并不可怕,没有“攀登”,不奋斗的人生才可怕,奋斗会让人品尝到成功后的喜悦,奋斗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奋斗让我们的人生丰富多彩。虽然奋斗可能会“跌倒”,会失败,但自古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走上巅峰,享受跌跌撞撞后的莫大的喜悦和自豪感。

写作时,可同意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不同意,或者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材料中的观点实际是谈论的是“奋斗”“不奋斗”和成功与失败的问题。文章的正文部分,可采用递进式结构,先论述奋斗可能遇到挫折,但挫折会让人越挫越勇;接着论述不奋斗的人生庸庸碌碌;最后论述不怕跌倒,勇于奋斗。文章可列举大学生村官杨宁多次创业失败,但她从不放弃,摔倒了爬起来,最终带领村民走出贫困,走上致富之路的事例,论证不怕跌倒,勇于攀登的观点。    

【立意】

1.无惧失败,勇攀高峰。

2.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攀登。

3.不奋斗,不青春。

十、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著名书法家汤临初《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

汤临初对书法艺术的阐述既在艺术领域给我们带来启发,也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就以上材料进行立意,拟定一个中心论点。

【审题】

汤临初《书指》中的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

“书必先生而后熟”,“生”是生疏、生硬、生涩,“熟”是熟练、熟习、精熟、纯熟、娴熟,由生到熟,是反复练习的结果,强调的是在书法技艺上所下的功夫。用笔只有达到娴熟的程度,技巧了然于胸,才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

“亦必先熟而后生”,止于精熟,用笔流走于习惯,看似自如流畅,却缺少变化,显得庸常;注重雕琢,流于技术,囿于成法,看似精巧,却缺少神韵,落于俗套。因此不能停留在“熟”的阶段,而应由“熟”到“生”。这里的“生”是别开生面,推陈出新(有所创造、跳出窠臼、超越前人、突破自我、打破瓶颈、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出奇出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登堂入室、豁然开朗、独辟蹊径、独树一帜、自成高格);也是大巧若拙、返璞归真、洗尽铅华,是生涩率真的意趣,是去除雕饰后的自然本真。“生”的背后隐藏的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透射出的是高妙的创造力和艺术境界。从“生”到“熟”是基础,是继承;从“熟”到“生”是突破,是创新。    

这句话启示我们为人做事既要勤学不怠,脚踏实地,反复实践,技成于熟,业成于精,又要摆脱束缚,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另辟蹊径,取得突破。

【立意】

1.以“生”伊始,以“熟”求新。

2.修炼成“熟”,再获新“生”。

3.在“生”与“熟”间精进。

4.“熟”以精进,“生”以创造。

5.“生”“熟”相依,方有大成。

6.由“熟”至生,生“生”不止。

十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

古代优秀的士人,尊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信条。在其位,则积极建言献策,以期有补于世用;不在其位,仍能心系朝堂,时时牵挂国事,以各种方式表白心迹。

作为时代青年,你从以上材料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就以上材料进行立意,拟定一个中心论点。

【审题】

材料第一段列举了历史上四位名人积极为国家献力的事迹。魏征居安思危,为国家长治永昌犯颜直谏;王安石在其位谋其政,力排众议,兴利除弊,变法强国;杜牧、苏洵目光如炬,总结历史,针砭时弊,讽谏当朝,他们以文为剑,舞动乾坤。本段以四则事例来表明士人心怀天下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和担当。

第二段材料先总述古代优秀的士人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处世哲学,然后从正面阐述在其位就积极用世,为国家献智献力;从反面阐述纵使不在其位也要心系家国,牵挂国事。突出表现的是一个优秀的人无论身处何处,都要把“治国、平天下”当成终极目的,要积极用世,心怀天下。

由此看来,材料分别以历史事例和分析论证共同阐述了“一个优秀的人该如何处世”的问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人的处世哲学,同样也适用于当下。修得满腹才学,献身于家国;无论处庙堂,还是居江湖,都要一片丹心向祖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

【立意】

1.修得满腹经纶,献于家国社会。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心系家国,青春无悔。

十二、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火花和浪花偶然会面了。火花对新朋友浪花说:“我们都能开出美丽的花,而且都叫花,因此我们是对亲密的姐妹。”浪花考虑了一会儿,不同意它的看法,否认说:“从表面看,我们的确有些相像,但是我与波浪紧密相连,根植于波浪之中,所以我的花永开不败;而你只突出个人,所以总是一闪即逝。”

浪花的对话给人深刻的启示,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请就你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是寓言哲理性材料,准确、全面解读材料寓意是写作成功的关键。材料中浪花因“与波浪紧密相连,植根于波浪之中”,所以“永开不败”;火花“只突出个人,所以总是一闪即逝”。据此可立意为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和时代,才能永葆事业的青春,创造永恒的价值。一味突出个人,只能像火花一样,转瞬即逝。

本寓言材料既考查理性思维,也考查价值观,可联系现实把“个体与群体”“瞬间与永恒”这两个词组或其一的辩证关系分析透。“群体”,可联系到“国家”“民族”“社会”,也可联系到“文化”“习俗”“风格”“流派”“精神风貌”等;所写内容要体现辩证关系:个体与群体不可分割,没有个体就没有群体,而个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它要受到群体的制约,而情感上的荣辱与共、心理上的相互依存、行动上的相互支持以及共同的奋斗目标都是集体的显著特征。

【立意】

1.拥抱江河,常开不败。

2.融于社会,彰显价值。

3.走出孤岛,奔向集体。

4.火花易逝,浪花永恒。

5.根植于波浪,花永开不败。

6.超越小我,实现大我。

7.孤芳不自赏,大我铸辉煌。

8.收敛个人锋芒,成就时代辉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