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高考作文题,只因两句古诗,你看看有多难

2024-04-20 13:59:28

2013年高考湖北卷出了一道作文题,考生大呼其难,人称史上最难高考作文题。这道考题是这样的: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根据此材料,题目自拟写作文。”

就题面看,只是要求以方圆为话题作文。方圆之道对于未涉世事的中学生来说本来就莫名其妙,更那堪出题人故弄玄虚,出示两句冷僻的古诗,好像是提示,反而让考生一个个都坠入五里雾中。

首先是“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一般人哪里知道这古诗,语文老师也要查半天,才能查出原来出自宋代徐铉的一首并不出名的五律《以端溪砚酬张员外水精珠兼和来篇》,原文是

靖以端溪润,酬君水玉明。

  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

  自得山川秀,能分日月精。

巾箱各珍重,所贵在交情。

这不过是一首朋友间赠送端砚互相酬答的唱和诗,其中“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意思是器物有方有圆,要各得其用。这的确含有一种人生哲理,无非是说做人处事接物要可方可圆,当方则方,当圆则圆,方圆相济。这就是所谓方圆之道,如果直白地说,考生并不难理解,但是要从这两句古诗里解读出来,难度就很大了。这与其说是对题意的提示,还不如说是对审题设置障碍。

设置了这道障碍还不够,出题人居然难上加难,再引出一句古诗,大大提升方圆之道的哲理高度,彻底把考生搞成了丈二和尚,一个个莫不着头脑。那就是题中“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这首诗更冷僻。那是唐朝诗人顾况的一首闺怨诗《宜城放琴客歌》。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兹全文照抄如下:

佳人玉立生此方,家住邯郸不是倡。头髻鬈鬌手爪长,

善抚琴瑟有文章。新妍笼裙云母光,朱弦绿水喧洞房。

忽闻斗酒初决绝,日暮浮云古离别。巴猿啾啾峡泉咽,

泪落罗衣颜色暍。不知谁家更张设,丝履墙偏钗股折。

南山阑干千丈雪,七十非人不暖热。人情厌薄古共然,

相公心在持事坚。上善若水任方圆,忆昨好之今弃捐。

服药不如独自眠,从他更嫁一少年。

我的天啦!出题人居然从这么一首学生不可能读到、也不宜读的洋洋洒洒20句的闺怨诗中抽出这么一句“上善若水任方圆”来,也真是煞费苦心。当然,这句诗本身还是属于正能量的,不但含有哲理,而且哲理之深,简直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它是“方圆之道”再加上“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岂是一句简单的话?那是老子的名言,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这可以说是这句话的原意和基本意思。

老子的“上善若水”本来就够玄的,再把它和“方圆之道”柔在一起,岂不玄之又玄?“上善若水任方圆”就是把“上善若水”和“任方圆”是两个哲理范畴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哲学命题,那应该怎么讲呢,这可太不容易了。可以这么说,迄今为止还没有那个哲学家、专家讲过这个新命题,现在要考生临场创意,这不是坑人吗?且不说考生一下子想不明白,就是专家,许多人事后也没能把这个哲学命题阐述清楚。

当然,“上善若水”和“方圆之道”作为人生哲理,应该是有内在联系的。如果从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来理解,“上善若水任方圆”的意思,无非是说一个人只要心存最大的善意,就能刚柔相济、方圆适宜,正确地处世接物。想明白了,这道作文题其实是并不难写的。可是要高中生把这两句古诗搞清楚,又临场把这个意思想明白,谈何容易?这样的高考题,岂不真是史上最难的吗?

最后我想问问应试教育,问问教育界的专家,能这样试考生吗?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标签列表